> 新闻资讯

以三尺之“礼” 铸和谐之基

发布时间:2024-11-29 06:42:54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的典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六尺巷中蕴藏着“礼”的核心价值观,广大基层工作者们需深学细悟,将六尺巷的精神在新时代不断传承、发扬,转化成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助推社会文明的强大动力。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礼”是化解矛盾的智慧。区区几尺地界,两家互不相让,或许有对于利益的执念,也有不肯吃亏的怄气。邻里和睦,乡风文明,都被局限在这方寸之地中。于是,一纸“只为墙”的家书飞抵京城,张英却反其道行之,“让他三尺又何妨?”这里的“让”,不是被动忍让,而是主动求让,是出于尊重的谦和礼让,不计小利的豁达退让,给出了化解矛盾的“最优解”,具备深厚的人文哲理和现实意义。基层工作中,设立“道德评议会”“纠纷调解小组”等群众自治组织,引导大家不要去重一时之利,逞一时之快,而是在小事中见大局、在矛盾中求和解,将化解纠纷的过程转化为传播礼让美德、安定民心的契机。要积极发挥好党员、村民代表、乡贤的引领作用,通过树立典型模范、开办道德讲堂等多种方式,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使以礼立身成为群众的自觉追求,“温良恭俭让”深入人心。

“来而不往,非礼也。”“礼”是良性互动的准则。一来一往的良性互动是邻里和睦必要条件。试想典故中,若张家退让三尺,但吴家熟视无睹,甚至是变本加厉,那么就不能成就张吴礼让的美谈,因此,“礼尚往来”同样值得被称道和倡导。基层治理需要为这种互动关系构建法治和德治的基础,一方面要以法治正风,交往之道应该以尊重为前提,“礼让”不应当被当作施加不当压力或侵害他人利益的借口。要定期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推动法治服务力量下沉,让基层群众牢固树立法律意识,让公平正义的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以德治润风,积极组织邻里联谊会、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进一步建立良好的相互支持机制,鼓励群众敞开心扉,积极回应彼此的善意,重新建立共识和信任,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性循环。

“礼之道,和为贵。”“礼”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宽不过六尺,长不过百米的六尺巷至今仍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前来参观,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其应和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朴素认同,对于“和合共治”的美好憧憬。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就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广大基层工作者要进一步结合新时代的实践需要,将这份美好的憧憬牵引出来转化成行动,将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厚力量发扬出来树立成风尚,将“礼”与“和”的理念与现代治理方法相融合,既要体现在大街小巷、社区楼宇的宣传标识上,也要融入村规民约、乡风文明评议的制度里,更要体现在事事恭听、声声入心的民主议事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文化道德滋养,让居民在自律和他律中凝聚共识,不断扩写“以和为贵”的“最大公约数”。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