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资讯

著名农学家游修龄百岁留影及珍贵回忆文章:纪念游修龄先生

发布时间:2024-12-13 15:03:30

| 106

|图:尤秀玲诞辰100周年

编者按:惊悉尤秀龄先生于昨天(2022年9月11日)在杭州去世,享年103岁。本公众号特推送尤秀龄先生的一篇文章,以表示哀悼和纪念。游先生是著名农学家、《欧风》最早的作者。 1920年出生于温州市,就读于温州师范附属小学、初中、高中。 1938年7月考入英石大学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曾任教于英石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等。着有《稻作历史文集》、《中国稻作文化史》、《随笔谈》等。 《中国农耕文化论》、《鸡肋集》、《无言集:百岁老人的珍贵思想》等。

我的小学生活

——八十多岁的回忆

© 尤秀玲

我出生于1920年,五四运动第二年(1919年),所以我的小学生活是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度过的。不知不觉,八十五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我意识到五四运动对我的小学及以后的生活有多么深刻的影响。

我就读的小学叫浙江省温州师范附属小学,学制六年。当时正是从清末残存的私塾教学向欧美十二年制中小学教学的过渡。我大哥就读于私立学校,后来转入师范学校毕业。我是这个新学校系统下的第一批孩子。后来长大了才知道,我在那里读书的六年,正值五四运动爱国民主运动的鼎盛时期。美国教育家杜威应邀来华考察讲学,推广其“儿童中心”(或称“儿童中心”)教育理论。以儿童为本)。这显然与中国传统儒家教育格格不入,但却与“五四”运动主张推翻儒家、反对文言文的主张相一致,因而受到欢迎。

我记得一年级第一天打开课本。老公(当时不叫老师)教的第一课是“开学了,开学了,兄弟们,弟弟们,姐妹们,小妾们,我们一起去上学吧……”,下面文字是一些背着小书包跳跃的小男孩和小女孩的照片,这是我哥哥在私塾学习的第一堂课:“师父说:时时学,时而练,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知而不惊的人,不是君子。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图:皮锐镜头下的温州老城区,尤秀玲小时候居住的地方

六年来,全部教学都是白话文,没有文言文。我半文半字的阅读能力是通过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等小说获得的,初中和高中时只补充了文言阅读。小学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高年级教材《爱的教育》,这是夏尊尊从日文重新翻译的意大利文学教育经典。里面有很多章节,比如《侠客卡隆》、《最后一课》。等深深触动了孩子们的心,成为了榜样。

识字教育推广北京大学语言学家赵元任教授创造的普通话拼音字母。教室里有赵元任录制的唱片,配合留声机播放进行教学。他们都是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字典中的汉字是按照拼音字母标注的。小学生可以轻松学会认识和使用新汉字。这套普通话拼音字母至今仍在台湾使用。

三、四年级学生的算术课实施了一种快速计算练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课时,老师发给每个人一张纸板,上面印有练习题。答案下方有一个空白框,下面填写了一张白纸。学生只需将答案写在方框下方的白纸上即可。例如,要计算14 16 17 13 12 18 19 11的连续加法,则不必一一相加。只需要将个位数 4 和 6、7 和 3 等相加,每个加上 10,总共就是 40。然后将十位数字相加得到 80,很快就得到 40 80=120。当然,必须能够记住乘法公式,例如一九等于九、二九十八、……九九八十一等等。高年级学习珠心算时,有四种口诀。如果你能记住公式,你就会知道如何移动珠子。这种心算和笔算相结合的快速计算能力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有效的。

一、二年级练习写字时,用方黄纸,上面印有红字,用毛笔盖住红色,并养成笔划顺序的习惯。三四年级以后,就开始抄字帖,每个人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字体。 ,如笔画饱满者,林雪颜真卿,如笔画细而有力者,林雪真功拳。我是雪颜真卿。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劳动阶级。班上有各种手工劳动工具。每年春天制作风筝,孩子们必须学会自己制作风筝,而不是购买现成的风筝。大家先把竹篾劈成细条,然后用薄纸把风筝的框架绑起来,最后再用薄纸盖上。最难的关键是风筝飞向天空时保持平衡。它需要反复试飞和不断修正。最后,它到达了天空。我真的高兴得无以言表。小学生们制作鲤鱼风筝,以取“鲤鱼跃龙门”的吉祥之兆。另外,学习如何在春天养蚕。从蚕卵孵化开始,你就慢慢地喂蚕桑叶,看着蚕蜕皮、长大、结团、吐丝成茧,最后蚕蛾从茧里钻出来。 。我们完整地了解了蚕从卵、幼虫、蛹到成虫的一生,了解了昆虫变态的基本知识,印象深刻。

学习美国教育最生动的方式就是童子军。所有小学和初中高年级的男孩和女孩都必须加入童子军(女孩加学习救援)。童子军有童子军制服、帽子、围巾、刀、绳子和棍子。其中,以绳索最为有趣、实用。每个人都要学习各种绳结技巧,如滑结、死结、瓶结、马结等。 童子军的目的是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每年秋季都会举办露天露营活动。童子军行进到山郊露营,自己搭建帐篷,并携带铁锅、盘子、刀、砧等炊具。大家分头去打柴、打水、淘米、做饭。晚上熄灯后,大家轮流在帐篷外站岗。与此同时,他们假装成“敌人”,前往其他营地偷袭,捕捉对方的“敌人”。当有运动会、公民会议等集体活动时,童子军就会被派出,手持军棍维持秩序。大人们听从童子军的指挥,看上去很自豪。

然后就是一年一度的春游。温州郊区四面环水。出城时可以乘坐汽船前往景区。从学校到游船码头的路上,队伍必须整齐有序。前面有一小队带路。音乐老师就在你身边指导你。一边走,一边唱着一首郊游歌,我还记得歌词:“户外阳光明媚,乡村天气新,趁着这个去乡村旅游的好时机,岸边的草地绿绿的……还有树上的鸟儿也在唱歌。停下来,它们都表示欢迎……”一边走一边唱歌。乐队中西合璧,有铜鼓、洋号、长笛、口琴等。我记得有一年我报名加入乐队并收到了一支长笛。我即兴创作,刻苦练习了几天,扮演乐队里的南郭先生。

在旧式的私塾里,孩子们记不住课文,老师就得用尺子敲打他们的手掌,非常痛苦。新小学取消了打手掌的做法,对不听话的顽皮孩子现在采取直立对待。放学了,大家排着队离开学校回家。对于被惩罚的孩子,老师让他站在墙壁或黑板前,脸面向墙壁或黑板。直到丈夫觉得受够了,才让他一个人回家。在一次露营活动中,我和几个孩子晚上在床上玩手电筒互相嘲笑,扰乱了别人的睡眠。回到学校后,我被罚站黑板一次,那是唯一一次。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发生过先生打学生手掌、体罚学生的事件。

|图片:夏成涛是游秀菱的妹夫。

《夏承涛日记全集》出版后,该书主编吴蓓和浙江古籍出版社编辑将书寄给尤先生。

我的父亲是手工业的铜匠。他文化程度不高,但很推崇私塾教育。他对我所接受的“洋教育”非常担心。他叮嘱我哥哥抽时间辅导我“四书”。我哥哥接受的是典型的私立学校教育。五四运动后,改入师范学校。他也深受五四运动影响,认为没必要补课。由于父亲的吩咐,我只好勉强抽空教我读一些古文,如《太郎老人传》等,读了几篇就停了。后来,爸爸请隔壁的一位老先生教我古汉语。老先生只教了我《左传》第一章《郑伯断语言》,然后又给我换了《水浒传》。直到高中,我才开始接受更多的国文教育,包括《老子》、《庄子》的选段。但从初中开始,我就通过课外活动自学读书,能读《阅微草堂笔记》、《聊斋》等“闲书”。

我们的王校长是一位多才多艺、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好校长。例如,他培训大家如何维持秩序,如何冷静应对火灾等紧急情况。当紧急警报响起时,他首先向每个教室的学生宣布了该方向的疏散路线,并贴出了疏散地图,让大家记住。过了一会儿,有一天,正在上课的时候,火警警报突然响亮地响了。大家都以为真的发生了火灾,于是都按照已知的路线撤离。我正朝着操场的方向跑去,必须经过一条小路。那天我们跑进小路的时候,看到路中间有一块石头。我们都跳过了它。一个孩子不小心摔倒在地,爬起来又跑了。演习结束后,召开了全体大会。王校长当场点名,并让某同学站起来给大家介绍,通往操场的路上有一块石头。他故意把它放在上面。他一直在路边站岗。看,大部分孩子都跳了过去。一名儿童被绊倒。只有某同学看到了石头,停下来,把石头搬到了路边,然后就跑了。这位同学在紧急情况下不忘关心集体的安全,大家应该向他学习!大家热烈鼓掌。这种教育方式令人难忘。

|图:王俊生(1895-1951),字亦文,温州乐清人。

曾留学日本,后任兖州省立中学校长。

文娱生活方面,每周六下午放学,是全校文娱活动的时间,称为周会。会上的表演是各年级提前准备并分享的。我记得我曾经在周会上扮演过国王的角色。我鼻孔里留着小胡子,坐在大厅中央,看上去很威风。同班的一个同学叫于志仁。他会拳击、双勾拳,还经常进行武术表演。最热闹的活动是每学期的开学大会和每学期末的毕业大会。这两次会议都会邀请家长参加,表演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我高一班的同学徐铁生家里有一个剧场,他对此很熟悉。他能够在舞台上表演诸如京剧《棒崩》等唱腔剧目,这让大家非常惊讶。徐铁生是著名京剧评论家,解放后定居上海。

课余时间,学校组织孩子们开设图书馆、储蓄室,孩子们轮流自行管理。图书馆鼓励大家把家里的书存入图书馆,开辟了图书来源。图书馆内的图书可供阅览,也可以登记、外借。储蓄罐里的钱来自大家未用完的零钱,相互之间流通,需要的时候取出来,培养孩子读书和存钱的习惯。

下课后的十分钟休息时间是最热闹、最快乐的时间。你可以跳绳、打毽子、荡秋千、坐滑梯、爬竹竿、捉迷藏等,这是学校里的游戏。在家与邻居孩子一起玩的游戏,例如滚硬币和斗蟋蟀,不适合在学校玩。

写到这里,小学校长王小梅,以及自然、语文、音乐等学科老师王扬谦、潘文英、陈乐民、管文楠等的名字一一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一,而且他们没有忘记这一点,这说明这种教育是成功的。

从记忆中走出来,回到现实世界,现在还有一大批无辜的小学生。无一例外,他们似乎都在忙于考试、分数、升学的学习,深陷在无休无止的作业堆中。就连他们的父母也成为推动这一趋势的生力军。孩子们除了繁重的课业之外,还被要求学钢琴、学外语、学这学那。结果,他们比赛无分,睡眠不足。孩子们本应享有天真,自由玩耍的权利却被剥夺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是无法选择、无法重复的。任何时代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初等教育,是无法选择或改变的。以上小学时期的记忆,是否有让我今天可以参考和反思的呢?作为历史资料,供成年人参考和评论。

(本文最初发表于《欧风》第一集,黄山出版社2010年9月版)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