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记者 陈蓝燕 刘晓宇
当前,新型储能已成为支撑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基础装备,也是国际能源竞争的战略新领域。“相较于国外,我国储能的市场参与机制尚不完善,储能电站面临调用少、利用率低、回报周期长等问题,储能价值难以充分发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提出,进一步完善储能的市场参与和保障机制,提升新型储能的市场化运用水平,加快推动储能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宁德时代供图
数据显示,宁德时代近十年累计研发投入663亿元,研发团队规模超2万人,其中储能技术是重点投入方向之一。研发投入推动储能产能快速扩张,宁德时代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110GWh(市占率41%),连续四年全球第一。
在不断推广新型储能应用、布局新兴领域的过程中,曾毓群切身体会到当下遇到的一些难点。他提到,此前国家已针对性出台多项政策,近两年储能电站平均利用率有所提升,然而储能市场机制仍存在电能量市场电价浮动区间较窄、辅助服务费用分摊机制尚未打通、新型储能容量电价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分储能并网运行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寿命跳水、容量打折等具体问题,制约着储能的高水平运用。
2025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通知,新能源发电全面市场化,且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的前置条件。为提升新型储能市场化运用水平,曾毓群建议,进一步完善储能的市场参与机制和保障机制,可从电价机制、成本疏导机制和容量补偿机制三方面入手。
在完善电价机制方面,应着力于拉大峰谷价差,为储能等灵活性调节资源创造合理的盈利空间。基于现行的电价机制,扩大电能量市场交易电价的浮动范围,让电价有效反映时点电能量供求关系。
在完善成本疏导机制方面,可以考虑丰富适合新型储能的辅助服务交易品种,并推动辅助服务费用向电力用户侧分摊,让储能成本得以合理疏导。通过增加爬坡、系统惯量等符合新型储能技术特点的服务品种,可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所需的调节能力。同时,电力辅助服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应遵循“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推动所有受益主体共同分摊。
在完善容量补偿机制方面,应加快出台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核定规范和实施细则。短期内参照抽水蓄能和煤电,完善新型储能的容量电价机制,实现“同工同酬”,破除灵活性资源之间的不公平竞争;长期则适时向容量市场过渡,通过市场定价机制有效反映充裕性稀缺程度。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