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近年来,随着各行各业对从业者资质要求的提高,“持证上岗”已成为就业的硬性门槛。然而,对于部分不识字或文化水平较低的老百姓来说,考证难成了他们就业路上的 “拦路虎”。尽管技术过硬,却因无法取得相关证书而面临待业困境,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持证上岗”已成为许多行业的基本要求。无论是电焊工、建筑、电工、还是驾驶等行业,从业者都需要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然而,对于部分不识字或文化水平较低的老百姓来说,考证却成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
“我从二十多岁就开始干电焊,三十多年了,技术绝对没问题,但就是考不了证。” 来自江苏高邮的孙华清师傅无奈地说道。孙师傅是当地有名的电焊工包工头,手艺精湛,经验丰富。今年,为了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他先后前往四川和浙江打工,可到了当地才发现,由于没有相关证书,即使自己技术出众,单位也无法录用他,第二天又打包回家,这让他犯了难。随着行业规范化要求的提高,从业者必须持证上岗,孙师傅却因无证,最终被迫待业。
孙师傅的困境并非个例。在制造业、建筑业等传统行业中,像他这样技术过硬但文化水平有限的从业者并不少见。他们长期扎根一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却因无法通过书面考试,难以获得行业准入资格,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
“我们这些人,干活没问题,但一看到书本和试卷就头疼。”孙师傅苦笑着说。他曾多次尝试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但面对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复杂的理论题目,始终无法通过。这让他很无奈。
孙师傅的无奈反映了一个普遍现象:在职业技能认证体系中,文化水平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对此,不少从业者呼吁,职业技能认证应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而非单纯依赖书面考试。“能不能让我们用实际操作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孙师傅问道。
“持证上岗”政策的初衷是为了规范行业、保障安全,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让部分技术过硬但文化水平较低的从业者陷入了困境。一建筑工地的负责人坦言:“我们很需要熟练工人,但按照规定,没有证书就不能上岗。即使他们技术再好,我们也无法聘用。”
这种现象不仅让从业者感到无奈,也让用人单位面临用工难题。一些企业表示,尽管他们更看重实际操作能力,但在政策要求下,只能优先聘用持证人员。
针对这一问题,社会各界呼吁政策制定者应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就业需求,探索更加灵活的考核方式。例如,对于技术性较强的职业,是否可以增加实操考核的比重,或者为不识字群体提供口试等替代方案?
某公益组织负责人表示:“考证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行业规范和安全,而不是将一部分人排除在外。我们应该在政策执行中兼顾公平与效率,为不同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持证上岗”是行业规范化的重要举措,但在执行过程中,如何兼顾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不识字或文化水平较低的从业者来说,技术过硬却因考证难而待业,无疑是一种遗憾。希望未来政策能够更加人性化,为更多人打开就业之门,让技术与资质真正成为职业发展的双翼,而非障碍。
江南时报记者孙海燕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