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月11日电 (记者李学山)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车株洲研究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介绍说,其所在的中国中车旗下的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一直以来坚持科技产业化的发展道路,85%以上的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方面有着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李东林介绍,首先,要发挥科技创新的“高能量牵引”。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火车头”,中车株洲研究所每年的研发投入约占营业收入的8%,重点解决像轨道交通的安全、动力、控制等各系统的关键难题,成功实现了从功率芯片、算法软件、关键部件到系统集成的自主化。
其次,要推动科技成果的“高效率转化”。一是“聚变”,株洲轨道交通产业有400多家链上企业、2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34所职业院校。这种高度集聚的“产学研”生态,极大缩短了成果转化的时间,打造了从“一个想法”到“一款产品”的“快车道”。二是“裂变”,中车株洲研究所依托轨道交通的技术积累,裂变孵化了清洁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战新产业,形成了交通与能源装备双集群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有力服务于国家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
最后,要加强科技人才的“高质量供给”。近年来,中车株洲研究所聚焦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出得彩”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地方共建“智能科学研究院”,吸引国内外顶尖的AI人才,打造内陆城市的人才高地,助力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北斗应用等一批高端装备产业不断提升“含智量”。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