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序厅内,1213张黑白照片组成的“历史的凝视”墙前,4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彩色灯箱在上午9时整悄然变暗。艾义英、伍秀英、易兰英、陶承义四位老人的面容在昏暗中渐渐“褪色”,最终定格成肃穆的黑白影像。
昏暗的展厅里,幸存者家属代表手持白菊列队前行。艾义英的儿子黄兴华站在母亲的照片前,默默地放下一朵白菊,颤抖的指尖轻轻抚过灯罩上刻着的名字,眼眶微微泛红,神情落寞。“母亲总说,1937年那场灾难,毁掉了她的家庭,改变了她的人生。”他说。
那是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及周边地区开始了长达6周的血腥暴行,艾家虽贫苦但幸福的小日子戛然而止。艾义英的父亲艾仁银、叔叔艾仁炳和艾仁林、堂哥艾义生和艾义荣,以及姑爹父子俩都被日军抓走。7名被抓的亲人中,只有艾义英的堂哥艾义荣被救了回来,其他6人均被日军杀害。艾家的女人们带着孩子艰难度日。
“母亲在世时每次回忆起这些往事都会落泪,她总说,她不怕死,怕的是历史真相被遗忘。”这些年,黄兴华一直陪伴母亲参加各种纪念活动、证言集会。作为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他还经常到纪念馆为参观学习的青年学生、外地游客等介绍这段历史,也把母亲的惨痛经历说给更多人听。“母亲过世后,我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以后,我和儿子会接替她继续讲述这段历史,让更多人记住历史、珍惜和平、远离战争。”他说。
战争带来的痛苦也伴随了易兰英一辈子。1937年,为了糊口,11岁的易兰英冒险在南京五条巷临时住所摆摊卖香烟火柴和花生。因为听不懂日语,她被日本兵连续扇耳光,打掉了门牙,严重的耳鸣心慌心悸的毛病困扰她一生,晚年的她几乎完全失聪。
“我的母亲是一个瘦小的、温柔且坚毅的人。”易兰英的长子李时椿陷入了回忆。因为战争,易兰英十六七岁便嫁作人妇,最艰难的时候,靠卖血供养家庭。好在,苦日子都熬过去了。祖屋拆迁后,易兰英和小女儿住在拆迁安置的新房里,三个儿子轮流去看望并照料她。“母亲生前接受采访时常感叹‘很愉快、很幸福’‘可以过安生日子了’。”他说。
4盏灯灭,幸存者照片墙又暗了几分。近年来,每当有一位幸存者离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就要“熄灭”一个灯箱,这面由百名幸存者肖像照组成的照片墙,灯光日渐稀疏。
目前,仅有28盏灯还亮着。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