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资讯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三)

发布时间:2025-04-14 13:17:57

  在前面的两篇文章中,我们分别讨论了科学社会主义哲学基础的两个方面:第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基础方面,我们熟悉和了解了作为唯物辩证法核心的矛盾概念及基本原理;第二是在了解矛盾根本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一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适应的特殊原理。

  在本文我们要讨论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的第三个方面:即历史唯物主义阶级与阶级斗争基本原理这个基础——劳资矛盾及其运动原理。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最直接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所以是要用科学社会主义或科学共产主义社会来命名,是因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建立在阶级与阶级斗争基本原理这一基础之上的。

  “对私有制的最初批判当然是从充满矛盾的短缺本身表现得最触目、最突出、最令人激愤的事实出发,即从贫穷困苦的事实出发。”

  “无产阶级和富有是两个对立面。它们本身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二者都是由私有制世界产生的。问题在于这两个方面中的每一个方面在对立中究竟占有什么样的确定地位。只宣布它们是统一整体的两个方面是不够的。

  私有制,作为私有制来说,作为富有来说,不能不保持自身的存在,因而也就不能不保持自己的对立面一一无产阶级的存在。这是对立的肯定方面,是得到自我满足的私有制。 相反地,无产阶级,作为无产阶级来说,不能不消灭自身,因而也不能不消灭制约着它而使它成为无产阶级的那个对立面一一私有制。这是对立的否定方面,是对立内部的不安,是已被消灭的并且正在消灭自身的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

  “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但有产阶级在这各自我异化中感到自己是满足的和稳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作是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这个阶级,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在被唾弃的情况下对这种状况的愤慨,这个阶级之所以产生这种愤慨,是由于它的人类本性和它那种公开地、断然地、全面地否定这种本性有生活状况相矛盾。”

  “由此可见,在整个对立的范围内,私有者是保守的方面,无产者是破坏的方面。从前者产生保持对立的行动,在后者则产生消灭对立的行动”。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部分全面了叙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相互矛盾和相互斗争的过程,从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过去的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他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无产者只有消灭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消灭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酱的生存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联合而达到的革命团结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这里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告诉了我们要到达社会主义需要做什么:

  (1),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特征是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生产劳动(活的劳动)只是为生产资料的增殖服务的,是资产增殖的工具和手段;社会主义生产力特征是生产劳动(工人)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工具和手段。

  (2),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

  (3),资本主义的生产性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社会主义的生产性质上是消费价值的生产。

  (4),基于以上认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必须实现四个转变: a,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社会生产力产生根本转变:即由生产资料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到生产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转变; b,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社会生产主体由资产所有者到劳动所有者的转变; C,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由体现资产所有者权利要求一一资产所有权的制度向体现劳动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制度的转变; d,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所有到社会公共所有的所有制的根本转变。

  很显然,这四种转变是相互关联的。随着生产资料由资产阶级私有制转变为社会公有制,自然也消灭了资产所有者,从而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自然也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使劳动所有权成为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利益要求;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社会生产也必须产生了生产劳动取代生产资料的支配地位,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这些转变相适应,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有产权制度向劳权制度转变。

  在《宣言》的第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革命需要做到两个决裂:“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什么是传统的观念:那就就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适应的观念:包括生产力观念;生产主体观念;权利观念;制度观念;文化观念等等。

  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者当家做主,也就是谁有钱谁做主;而社会主义社会是劳动者当家做主。社会主义革命必须要实现从“谁有钱谁作主”转变为“谁劳动谁作主”的观念转变。

  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是按资分配,即生产成果按照投资者的资产量的多少进行收入分配,而社会主义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即生产成果是按照劳动者的劳动量差别进行分配。社会主义革命就是要实现从“资产所有”到“劳权所有”的观念转变。

  “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主要是要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关系,即资产者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只占有自己劳动力,从而劳动者不得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实现。因此,传统的所有制关系,既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雇佣关系。社会主义革命在实践上正是要与这种所有制及关系进行最彻底的决裂。

  同传统的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就是要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观念、主体观念、权利观念及制度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

  在提出了“两个决裂”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的情况进一步提出了一些社会主义革命的措施,并阐明了共产党人与其它无产阶级政党的关系处理策略等。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由于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事实上也使经济活动的主体发生了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事实上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同时也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在消灭了资产所有者,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差别的公有制企业,劳动者已经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但是,这里的劳动者同时还有两种身份:既是劳动所有者,同时又是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者。但是,第一,作为公共的资产所有者,劳动者是可以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但是,在这里的劳动者只是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者,而不是独立完整的资产所有者,因此,劳动者在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时,必须以不损害公有资产为前提,或者说劳动者必须在保值的前提下利用公有资产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第二,作为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劳动者不能通过公有资产吸收剩余价值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而只能通过自己劳动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第三,劳动者由于是以消费个体性为基础的,劳动者劳动投入具有个体性质,劳动者在消费需要方面也存在着差别。因此,在保值的前提下利用公有资产,通过自己劳动满足自己和家庭的消费需要,这是公有制条件下的劳动者的行为方式。在这里,我们得到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就是“劳动人”的假设。所谓“劳动人”与“经济人”的本质区别在于,他的目的是满足个人或家庭的消费需要,而不是利润的最大化,而满足这种需要的手段是为社会提供足够的劳动量在,而不是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即产权《共产党宣言》第二部分)。

  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在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条件下的劳动者的特点和利益要求。“因为在改变了的环境下,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财产”,“生产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象其它人一样只是劳动者”,“例如在现在所讲的这个场合,把他们只当做劳动者,再不把他们看做别的什么,把其它一切都撇开了。”很显然,在这里马克思指明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是以劳动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的,其在生产过程中的行为方式是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通过为社会提供劳动而取得消费资料或消费价值。

  很显然,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在认识现实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实现的。基于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资产者成为保守的和保持对立的肯定方面,而劳动者成为革命的和消除对立的方面。而实现从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到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的转变,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质内容,这个内容包括了生产力结构、生产主体及权利制度、社会所有制及相应观念的根本转变。《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为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概念。

  如何用矛盾的基本原理来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是紧紧把握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资产阶级和劳动阶级的主要矛盾的转变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劳资矛盾,这种矛盾的肯定方面是富有——即资产阶级方面,而否定方面是贫穷——无产阶级方面;从前者产生肯定私有制的行为,从后者产生否定私有制的行为,于是,无产阶级运动就产生了。而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资产阶级及私有制及相应的权利制度灭亡了,资产阶级社会转变为劳动阶级社会,于是,劳动阶级生产集体性与生活消费个体性的矛盾取代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占有私有化的基本矛盾,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也由劳权制度取代了产权制度,从而生产方式也由剩余价值生产方式转变为消费价值生产方式。

  社会主义运动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劳资矛盾相互斗争引发的,而社会主义革命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道路和方式。当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消灭资产阶级及其统治体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后,一个新的社会形态也取代了旧的社会形态。但是,这一过程不仅包括了暴力革命的阶段,而且还包括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过渡经济阶段和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相应的意识形态的后续发展阶段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