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进步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空巢老人、独居青年等人群数量日益增多,对宠物的需求亦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在这一背景下,宠物逐渐从传统的“看家护院”角色转变为提供情感支持的“家庭成员”,在维系社会和谐与增进居民幸福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城镇宠物(犬、猫)数量超过1.2亿只,消费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宠物主愈发重视宠物的生活质量和社交等多方面需求。
城市宠物数量的持续攀升与养宠消费的结构性升级,正推动宠物饲养这一私人行为向公共空间不断拓展。数据显示,去年,有18.7%的宠物主在宠物出行方面有消费。捕捉到这一需求,越来越多商家、景点把宠物友好作为提升文明形象、激活消费的切入口。上海、深圳等城市也正在探索宠物友好型城市建设。符合条件的宠物不仅可以在公园撒欢,还能登上高铁、飞机,进出商场、餐厅,入住民宿。打造宠物友好空间在满足宠物及其主人需求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促进消费的新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宠物友好空间是一个“双向友好”的概念。它强调人与宠物之间的和谐共生,即让宠物感到舒适的同时,也不能对空间内的其他参与者造成不良影响。
目前,我国对宠物友好空间的探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全国大多数城市缺乏专供宠物活动且设计科学、环境友好的空间,导致人宠共用活动空间交叠、紊乱,相关争议屡见不鲜。
为充分挖掘宠物友好空间的市场潜力,在为宠物及宠物主人打造便利消费环境的同时,也要尊重不养宠人群的感受与需求。
宠物友好的前提是管理和规则先行。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例如,制定宠物友好商户的营运标准;加强对宠物主人的责任教育,建立相关培训体系,帮助宠物主人掌握正确的养宠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对于养宠责任的重视程度。设有宠物友好区域的商业场所也应设立准入门槛,如检查进入公共空间的宠物是否有规范的“身份证件”、是否接种过疫苗,要求宠物通过背包或推车等方式才能进入等。同时,针对可能发生的人宠纠纷,建立培训和应急方案。
去年,《商业场所室内宠物展示及互动体验防护要求》被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获准立项,这意味着国内首个适用于商业室内场所宠物服务的地方标准将正式落地。未来,随着“人宠双向友好”概念的深入践行,宠物友好空间将不断拓展,宠物友好商业环境也将成为宠物与人类共享的和谐空间。(风铃)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