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资讯

与其他左翼作家的传承关系|刘继明简论⑤

发布时间:2025-04-11 10:16:08

  刘继明作为当代中国左翼文学的代表人物,与其他左翼作家的关系既体现为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又包含思想与创作路径的差异。其核心关联可概括为以下维度:

  一、与左翼先驱的传承关系

  魏巍与陈映真

  刘继明被视为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与台湾左翼作家陈映真的精神继承者。魏巍晚年对资本主义化的批判、陈映真对第三世界革命的书写,均在刘继明的创作中延续。例如,《黑与白》对资本扩张的控诉,与陈映真《铃铛花》中对阶级压迫的揭露形成跨时空呼应。

  曹征路的并立与接力

  曹征路(《那儿》《问苍茫》作者)与刘继明被并称为“新左翼文学的两座孤峰”。曹征路在2000年代以国企改制题材开创底层文学先河,刘继明则在2010年后进一步拓展题材边界,将历史纵深与全球资本主义批判结合。《黑与白》被认为是对新左翼文学的推进,例如通过塑造王晟等复杂人物,展现左翼知识分子在当代的困境与突围。

  二、创作理念的共识与分野阶级叙事的深化

  刘继明与前辈共享对阶级分析法的坚持,但更强调全景式社会解剖。相较于曹征路聚焦工人群体,刘继明在《黑与白》中纳入地主后代、知识分子、资本新贵等多阶层,通过人物命运交织揭示结构性矛盾,这种“社会各阶级分析”的书写范式被认为是对茅盾《子夜》传统的复归。

  历史观的激进重构

  刘继明突破1980年代以来文学界对前三十年的否定叙事,在《黑与白》中正面书写土地改革、人民公社等历史阶段,尝试弥合新中国“两个三十年”的断裂。这种历史观与魏巍晚年对毛泽东时代的捍卫一脉相承,但更具文学实验性,例如通过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解构主流历史记忆。

  三、与当代左翼知识分子的互动理论建设的合作

  与学者孔庆东合编杂志,推动左翼文学的理论体系化。孔庆东曾撰文将《黑与白》与《红岩》对比,强调其对“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辨析,这种批评实践构建了创作与理论的共生关系。

  文化阵地的共建

  通过创办写作研修班等形式培养和凝聚左翼文化力量,培养青年写作者(如“左轮”“小毕”等),形成不同于学院派的新左翼文化网络。这种组织化实践区别于曹征路等相对孤立的创作状态,体现其“有机知识分子”的自觉。

  四、思想光谱中的定位争议

  尽管被归类为左翼,刘继明的立场在左翼内部仍存分歧:激进性:相较于“新左派”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妥协,他2018年后与文坛的公开决裂,标志着从“体制内批判者”向“革命性左翼”的转型,这种激进姿态使其更接近西方“极左翼”定义。 大众化路径:他主张文学评价权应回归普通读者,通过微博体系列随笔《随想录》降低左翼思想传播门槛,这与部分强调理论深度的左翼知识分子形成对比。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