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编者按: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应予以肯定。在进行历史评价时,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文中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主要归结为组织问题,也有失偏颇。组织问题固然重要,但更根本的在于:辛亥革命作为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阶级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解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决定了其在组织上必然存在种种缺陷,决定了它最终必然走向失败。对于当下革命而言,真正应当严厉批判的,是那些借“辛亥革命”宣传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机会主义者。不能因为机会主义假托的词汇言论,就转移了注意力了,偏离批判方向了。如此反而更有利于机会主义借题发挥,撒泼打滚。
2、对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应该更多地进行阶级分析,如同盟会一类的组织之所以鱼龙混杂更多地是出于两半社会下孱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力量,因此必须依附于地主阶级才能推翻当时的清政府,也因此中国才需要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辛亥革命未完成的任务,彻底推翻地主阶级。组织上的原因,是阶级问题带来的次要矛盾,本文对此分析有混淆主要矛盾、矫枉过正之嫌,读者需要注意甄别。
3、正如前面两个编者按指出的那样,对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应当更加注重的是阶级分析,对于历史进行评价时,不能够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局限性。同盟会之所以出现鱼龙混杂的组织问题,还是因为两半社会下孱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力量,必须依附于当时的地主阶级才能够完成推翻清政府的任务。而组织上的原因只是因为这种阶级问题带来的次要矛盾。文章中把这项次要矛盾错判为了主要矛盾,需要注意。文章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对于机会主义者的叙述错误,文章中说:“所以,机会主义者的阶级本质,就是小资产阶级,就是资产阶级反革命分子安插在无产阶级革命队伍当中的间谍,其目的就是为了搅混水,让革命失败,以使反革命得利!”,这样的判断有失偏颇。首先资产阶级是不具备自觉性的,因此这样的判断会倒向考茨基那种超帝国主义论,故此处需要指出进行批判;其次,机会主义确实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思潮,但是机会主义者并不全是小资产阶级,这点需要注意。
在针对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的历史解释上,历史教材上总是这样说:“辛亥革命的失败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这句话看上去的确没有什么问题,毕竟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的原因确实如此。但是,就这么一句话,只说明了它之所以失败的阶级基础,而没有说明为什么因为这样的妥协性和软弱性而失败。因此这只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有的地方可能会说,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向袁世凯等反革命分子进行了妥协,将革命的果实拱手让给了袁世凯,然而,对于为什么妥协,他们还是那句话,也就是“妥协性和软弱性”。因此这还是种正确废话的表现。还有的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因为它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民国。那么我问,中国的社会性质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吗?民国的建立,是不是标志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质被改变了呢?当然是没有的,这种论调就和东风最近的那篇黑文中鼓吹所谓的“十一月革命胜利了,因为它推翻了君主制”,是同等的可笑的。真正的胜利,不是在于改变了表面上的政体,不是说什么君主制改成共和制,而是在于要改变本质的国体,在根本上,也就是哪个阶级专政,哪个阶级是有权的这一点是否得到了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和十一月革命,都失败的不得了,因为二者的国体没有任何的改变,前者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还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帝国主义国家。二者最终也发展成为了更加反动的蒋介石法西斯和纳粹法西斯。
自由派只愿意说正确的废话的这一本质,大多数的同志基本上已对此有了深刻的理解。他们站在自身反革命的立场上,对任何的革命,都存在着一定的芥蒂,因此这样的一个正确废话只是来用以模糊其反动本质的表面功夫罢了。但马列毛主义者不会如此,因为真正的马列毛主义者不需要掩盖自己的意图,就如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共产党宣言》)因此,作为马列毛主义者,笔者在这里必须要说明清除清楚,辛亥革命之所以走向失败的真正的关键因素,并对应到当下的革命实践当中来,说明当下的革命要如何吸取当时的教训,不再重蹈同盟会的覆辙!
那么,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了呢?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无非就是因为孙中山当时领导的兴中会,以及之后的中国同盟会的等革命团体,存在着严重的组织问题。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刚开始建立的那个兴中会,可以说是半点严密性和纪律性都没有,和如今的机会主义团体,没有半点的区别。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由以下文段中看出:
“经过几个月的活动,孙中山又设‘农学会’于广州,借行医和提倡农业的名义,在政、学各界以及清军、绿林、会党中活动。半年以后,他们能够调动的人员,已经数以万计了为了掩盖清朝官吏的耳目,孙中山用广州人民重阳扫墓的风俗,通令各路起义人员,一律装扮成扫墓人,于重阳前一天到达指定地点集中。香港方面运送的枪械、弹药,以及三千多起义人员,也乘前一天夜船于重阳清晨登岸,会齐各路大军,向省城广州进攻。但一切就绪之后,却不见香港来人的影子。等到八点多钟,才收到负责香港方面工作的杨衢云的电报,说香港方面的起义人员需推迟两天才能到达。原来杨衢云为了与孙中山争领导权,擅自改动战斗部署,起义计划全被打乱。这样,孙中山只好命令已经集中的人员马上解散,并发电制止香港队伍前来广州。第二天,两广总督得到兴中会的叛徒告密,派兵捕去陆皓东等人。杨衢云接到电报时,派来广州的二百人已经下船,穿一靠岸就被捕去四十多人。”(《中国近代史丛书 辛亥革命》,以下简称《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出于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和妥协,因此他们不敢将当时的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组织起来;而当今的机会主义者呢?还标榜所谓的“群众运动支持者”,可实际上呢,和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路线,有任何实质上的区别吗?显然是没有一星半点的区别的。因此,列宁说的话真是再贴切不过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内 里腐朽的自由派,试图在社会主义的机会主义形态下复活起来。”(《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 》)所以,机会主义者的阶级本质,就是小资产阶级,就是资产阶级反革命分子安插在无产阶级革命队伍当中的间谍,其目的就是为了搅混水,让革命失败,以使反革命得利!在这次广州起义中,杨衢云就充当了这么个间谍的身份。为了使自己获利,不惜破坏整个起义计划,以使那些赤诚的起义人员,慷慨的播撒了自己的热血。不过,杨衢云这样的投机分子能够混入革命政党当中,和当中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的组织力度不够,以及地上地下划分不清,是脱不开干系的。
不过,兴中会毕竟还是一个刚刚发芽的革命团体,组织上不成熟,倒也还说得过去。因此,有的游船会议论的拥趸就要说了:“兴中会组织不够,他们‘锤子合成机床’后的中国同盟会,肯定就是个有着强大组织的工业化的革命家组织了。”对于这些人的说法,我只能说一句,很遗憾,并没有这样的改变。中国同盟会还是一如既往的孱弱无力,一如既往的手工业。如果机会主义者不信的话,那就看看接下来的文段吧:
“同盟会毕竟是一个资产阶级、小资产姐革命派和地主阶级反满派之间松懈的联盟。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虽然表面上被接受为指导思想,许多人对它仍然有所保留。例如,原华兴会等团体中的某些人,本身就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他们接受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思想,却反对他‘平均地权’的主张,因而被称为‘二民主义者’。原光复会中有些人,较多地强调反满,对于其他问题就不甚关切,导致了组织上的不稳固。过了不久,同盟会中就派生出一个‘共进会’来。共进会虽然继续打着同盟会的旗号,但在宣传中,却把‘平均地权’改作意义模糊的‘平均人权’,而光复会则一直保持独树一帜的活动,这就为同盟会预设下日后分裂的危机。”(《辛亥革命》)
因此,机会主义者的“游船会议”的谬论就此破产了。自觉的革命家组织,只能从自觉的雏形中锻炼出来;自发的松散的机会主义团体,就算走向了联合,那本质也丝毫没有任何变化。依旧是各自为战,依旧是没有半点的组织可言。而同盟会走向分裂,难道不是十分的相似吗?都是因为没有组织,从开始就各自为战,自己搞自己的,没有一个“统一行动”,只有一个“批评自由”,这怎么可能不走向分裂呢?
同样的,也是由于依旧是这样的手工业状态,因为这样的孱弱无力的组织,因此他们导向了一种单点突破式的路线。这些事实,我们可以从以下的诸文段中看出:
“武昌起义前,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共有十次,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由境外运送军火和起义人员,到达指定地点发动起义,如一九〇八年的云南河口起义,一九一一一年的黄花岗起义;第二,氮吹的军队起义,如一九〇八年熊成基安庆起义,一九一〇年黄兴等发动的广州新军起义;第三,利用会党力量和借助于人民反饥饿与抗捐暴动起事,如一九〇六年萍、浏、醴起义和一九〇七年的潮、惠、钦、廉、防城等各次起义。以上三类起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采取广泛发动群众的方针,知识进行单纯军事冒险,所以一经敌人调集兵力反扑,就形成众寡悬殊的不利形势。”
“革命党人屡起屡败,一部分人对革命前途失去了信心,竭力倡导暗杀,想杀死几个满汉重臣,侥幸取得胜利。《民报》最后几期,也连篇累牍地鼓吹暗杀行动,暗杀之风大盛一时。一九一〇年,混在革命队伍内部的投机分子汪精卫,就抱着这样的心理,去北京参加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结果行径暴露,被捕入狱。”(以上二文段均同上)
综上,我们可以完全看出,中国同盟会的诸次起义,实际上还是一种单点突破的路线。他们之所以走这样的路线,归根还是因为他们的组织问题所导致的。然而机会主义者却还是熟视无睹,搞着他们那一套路线,鼓吹着在地上搞一波就走的单点突破路线。因此,其最终的结局,当然也是“起义”一次失败一次,要么就是叛徒出卖,要么就是发动了但是被镇压了。
毛主席曾说过:“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青年运动的方向》)当然,辛亥革命确实有些许成功的地方,它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它推翻了清政府这个彻底反动的政权。不过这种胜利,就如我前面所说的那样,是不彻底的。由于没有组织,这样的革命在开始就混入了大量的投机分子,黎元洪等原本反革命队伍的一员,还能够摇身一变,成为湖北军政府的都督!真是特别荒唐!因此,这场革命在本质上是注定失败的。当然,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没有因为这场革命而得到丝毫的改变。最终的结局还是为袁世凯这个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代理人篡夺了革命的果实。当然这也是中国同盟会没有丝毫组织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推翻了一个清政府,但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还是没有被推翻,中国的半封建性质还是没有得到半点的动摇,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还是把握着整个中国的权力。所以辛亥革命在本质上还是失败了。原先的革命派,孙中山等人还在反革命复辟之后,被迫流亡海外。这样的结局,已然证明了无组织、无纪律的手工业路线的破产。对于这样的结果,真正的革命者不可能不对此有着深刻的反思,并向前继续推进,踏出错误的路线,走向正确的路线。而这,在近代史中,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故事了。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