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资讯

从“老烟农”到“新农人”:杨作文的致富新经

发布时间:2025-04-16 12:08:59

三月的鄂西山区,春风拂面,万物复苏。湖北省宣恩县椒园镇石马村的烟田里,62岁的杨作文正熟练地操作着起垄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山间的宁静,一条条整齐的烟垄在他脚下延伸开来,仿佛大地的琴弦,奏响了春耕的序曲。

“以前种烟全靠人力,现在有了这个铁牛,效率高多了!”杨作文停下机器,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笑着说道。这位有着四十多年种烟经验的老烟农,如今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农机手。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乡村振兴浪潮中山区农民追求幸福的生动写照。

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杨作文是石马村十二组的老烟农,家里种了14亩烟叶,每年能有近6万元的收入。但种烟是个辛苦活,烟叶生产的“三先”工作(先施肥、先起垄、先覆膜)环节更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往年每到起垄时节,杨作文都要请好几个帮工,既费钱又费力。

回忆起自己的种烟经历,杨作文感慨万千。“刚开始种烟的时候,什么都不懂,烟叶长得不好,卖不上价。”为了学好技术,他经常跑到镇上的烟站请教技术员,还自费订阅了《中国烟草》杂志,一有空就钻研。那些年,他白天在田间劳作,晚上在灯下学习,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种烟的心得。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摸索,杨作文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地气候的种烟技术。“育苗要掌握好温度和湿度,移栽要注意株距和行距,施肥要讲究时机和用量......”说起种烟经,杨作文如数家珍。他的烟叶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成了村里的“明星产品”。

从“种烟把式”到“致富引擎”

杨作文不仅自己种烟种得好,还热心帮助其他烟农。村里谁家的烟叶出了问题,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忙诊断病因,提出解决方案。

“多亏了老杨,我家的烟叶才能长得这么好,老杨不仅技术好,人还特别热心,真是我们村的‘活雷锋’。”村民王庆祥感激地说。去年,他家的烟叶出现了根茎部病害,杨作文发现后,立即指导他调整施肥方案,及时控制了病情,避免了损失。

为了让更多的烟农掌握科学种烟技术,杨作文还经常在村里的烟农夜校讲课。“种烟要靠经验,更要靠科学,我们要科学中烟。”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大家传授自己的经验。在他的带动下,石马村的烟叶种植水平逐年提高,村民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从“弯腰苦干”到“挺直身板握方向盘”

为提高“三先”工作效率,宣恩县局(营销部)积极协调机械力量,加强机械调配,确保起垄机械充足。积极与烟农合作社合作,出台了为烟农提供机械租赁和维修服务的政策。杨作文得知后,第一个报名租用了起垄机。

“我算过账,3500元一年的租金,帮别人起垄100元一亩,只要干35亩就能回本。”杨作文说,虽然年纪大了,但每天还是能干6亩左右,一个起垄季下来,能额外增收近万元。

然而,从“老烟农”到“新农机手”的转型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操作机器时,杨作文经常把握不好方向,垄沟歪歪扭扭。但他不服输,白天在地里练习,晚上就研究说明书,还经常向合作社的技术员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半个月,他就成了村里最熟练的农机手之一。

“老杨不仅自己干得好,还经常帮助其他烟农。”烟草技术员尹忠春说。杨作文总是主动分享操作经验,遇到年纪大的烟农,还会优惠价格。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又有5户烟农加入了农机服务队伍。

如今,石马村除开岩壳地以外,烟叶生产的耕地、起垄工作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以前耕地全靠牛,起垄要弯腰干好几天,现在有了机器,站着就能完成,轻松多了。”村民阎旭朋笑着说。

杨作文的致富故事,是宣恩县推进烟叶产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烟农合作社,推广机械化种植,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现在政策好,只要肯干,就能过上好日子。”杨作文说,他打算明年再租一台耕土机,扩大服务范围。看着眼前整齐的烟垄,这位老烟农眼中满是希望。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烟农走上了机械化致富的新路,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夕阳西下,杨作文收拾好机器,准备回家。远处,一片片烟田在晚霞的映照下格外美丽。这个季节,不仅是烟叶生产的关键时节,更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期。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像杨作文这样的新型烟农,正用勤劳和智慧,谱写着新时代的致富经。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勾勒出一条条整齐的烟垄,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延伸。

(宣恩县局 李双翔)

责任编辑:赵家豪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