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已经获益的群体往往成为"现状"最坚定的维护者。无论是经济上的富裕阶层,还是掌握话语权的文化精英,抑或垄断资源的权力集团,他们往往倾向于将现有的利益格局合理化,并竭力阻止可能动摇其优势地位的变革。这种心理,本质上是一种"守成者思维"——既然规则对自己有利,又何必改变?
①既得利益者的"现状偏好"
在经济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现状偏见"(Status Quo Bias)。既得利益者通常不会公开承认自己在维护特权,而是通过种种方式将现有秩序塑造成"自然"甚至"唯一合理"的状态。他们可能宣称:"现在的制度已经很好,改革只会带来混乱",或者"激进变革会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这种话语背后,实则是对自身优势地位的维护。
例如,在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里,富裕阶层往往反对提高税收、加强财富再分配的政策;在垄断行业,既得利益集团会阻挠打破壁垒、促进竞争的改革;在某些文化领域,掌握话语权的精英则可能压制新兴声音,以保持自己的解释权。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对现状的维护。
②既得利益集团的"维稳策略"
为了维持现状,既得利益集团通常会采取以下几种策略:1话语塑造:通过媒体、学术、文化等手段,将现有秩序描述为"最优解",甚至将挑战者污名化为"极端"或"不切实际"。2制度固化:利用政策制定权,将自身利益嵌入法律和规则,使变革变得困难。3分化压制:通过制造对立(如阶层对立、地域对立、代际对立),转移矛盾焦点,使社会难以形成推动变革的合力。
这些策略的共同点,是将"现状"塑造成不可撼动的铁律,使变革显得既危险又不可能。
③打破"现状迷信":社会进步的动力何在?
历史证明,真正的进步往往来自于对现状的挑战。从奴隶制到封建制,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既得利益格局的打破。如果既得利益集团长期垄断资源、压制变革,社会就会陷入停滞,甚至爆发更激烈的冲突。
因此,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建立动态平衡机制:既要尊重合理的既得权益,又要防止利益固化阻碍进步。关键在于:确保制度具有弹性,能够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保障底层上升通道,避免阶层固化;建立公平的博弈规则,使不同群体能在制度框架内表达诉求。
既得利益者的"现状偏好"是人性使然,但社会的生命力恰恰在于不断突破现状。只有保持变革的活力,才能避免陷入特权垄断的泥潭,走向更公平、更有希望的未来。这也正是毛主席提出无产阶级专项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根据。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