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马佳丽)在全国外贸承压背景下,浙江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据杭州海关近日披露,今年一季度浙江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29万亿元,同比增长7.3%,对全国外贸增长贡献率超六成,稳居全国各省份首位。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份成绩单中暗藏多个结构性突破,折射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鲜活样本。
打开外贸版图,一条清晰的"新丝路"跃然眼前。占浙江省进出口总额56%的"一带一路"市场持续发力,7241.8亿元的贸易规模夯实了浙江作为开放前沿的地位。与欧盟、东盟两大传统伙伴的双边贸易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则呈现多点开花态势。特别是对非贸易981.7亿元、6.7%的增速,凸显出中非经贸合作的强劲动能。
产业结构升级的"含金量"在出口数据中尤为明显。机电产品以4607.5亿元、13.5%的增速挑起大梁,其中船舶出口45.1%的爆发式增长,印证了浙江造船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进阶之路。家用电器、汽车零配件等传统优势领域保持稳健增长的同时,劳密产品出口占全国三成的市场份额,展现出"浙江制造"在价值链上的多维竞争力。
进口端的结构性变化同样值得品味。能源产品进口量突破2300万吨,其中煤炭进口量激增22.3%,既反映出经济回暖的能源需求,也暗合"双碳"目标下的清洁能源转型。高技术产品进口39.3%的高增速,特别是高端装备77.4%的井喷式增长,暴露出本土企业技术升级的迫切需求,也预示着产业链深度变革的前奏。
市场主体活力迸发构成增长底色。民营企业8.4%的进出口增速跑赢全国2.6个百分点,81.1%的占比再创新高,印证着"浙商军团"的韧性。更令人惊喜的是外资企业全面飘红,进出口、出口、进口三项指标均优于全国均值,这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为外贸注入新动能。市场采购出口13.1%的增长与跨境电商3.3%的稳步扩张,共同拉动全省出口增长2个百分点。综保区13%的进出口增速高出全国4.6个百分点,昭示着制度型开放红利持续释放。这些数字背后,是义乌小商品城"买全球卖全球"的商贸传奇,更是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培育的3000多家数字贸易企业集群。
站在杭州湾跨海大桥远眺,宁波舟山港的龙门吊此起彼伏。一季度这里完成的集装箱吞吐量,有近四成流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从"世界工厂"到"全球超市",浙江外贸的结构之变,恰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微观镜像。当船舶、家电与数字贸易新引擎同频共振,这个民营经济大省正在书写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叙事。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